潮起钱塘·印迹⑤丨钱塘江畔的工业之星,正青春
来源:钱江晚报    时间:2023-05-05 17:26:08

三十年前的春天,一颗希望的种子在杭州东隅的围垦沙地上被种下;三十年来,一代又一代人为之付出了心血与汗水,扎根、发芽、生长、结果;三十年后,一座产业集聚、环境靓丽、生活幸福的新城已崛起壮大。


【资料图】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国家级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30周年。

三十年,这片曾经的钱塘江畔滩涂之上,经历了从围垦荒地到产业新城的一场发展巨变,也正在成为杭州实体经济发展、人才集聚的热土。

回首过往,这是一段令人心潮澎湃的发展记忆,是一部坚持改革开放、落实“八八战略”的壮丽史诗。

站在新时代的交汇点,三十年发展的动力何在?这片热土上又将发生哪些巨变?

即日起,潮新闻联合钱塘发布推出《潮起钱塘·印迹》系列报道,从国家级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历程中的一条路、一句话、一些人、一张旧报纸、一幢老建筑……发掘三十年来那些闪闪发光的瞬间,忆往昔,谱新篇。

“1994年,我们经开区的工业产值只有7000万元。到了2006年,突破了1000亿。” 每每提到这组数据,国家级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第一代建设者们总是很感慨。

在他们眼里,翻了超百倍的工业产值数据,虽很难想象,但的的确确是做到了。

潮新闻记者 谢春晖 摄

春和景明的五月天,杭州市钱塘区之江东路上一处“100000000000”的钢制雕塑,在绿树草荫的映衬下,显得格外亮眼。

这处建于2006年前后的雕塑,既是经开区工业产值冲击1000亿大关时的记号,也是经开区发展史上一个新的起点。“对于我们这些投身在杭州经开区经济发展建设领域的人来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原杭州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局长董玮说。

从白手起家,到如今的企业林立翻阅30年,在这片土地上,工业产业如何一步步编织起恢弘的画卷?

萌芽,让白地开出花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

“承载大产业的发展”是这里与生俱来的使命。

原杭州经开区党工委委员、北方总公司党委书记张保灿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那时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定位是“下沙工业城”,要通过筑巢引凤,一步步将围垦出的农田地发展成为外向型工业园区。

钱塘区委宣传部供图

1992年,经开区还处于筹备建设阶段时,就围绕“规划、建设、招商”三大主旨,落实外商投资项目22个。

1993年4月28日,经开区迎来第一家投资企业——华银进驻下沙,主要生产无纺布。1996年,当时的知名手机品牌摩托罗拉来到下沙建厂。其厂区所在的下沙1号路的区口广场附近,曾被称为经开区的“黄金十字路口”。

“我们是2002年开始在杭州设厂的。”玳能科技总务部部长范九介绍,当初玳能科技经历了多轮考察和讨论,从无锡、上海、杭州三地的比较中,最终选择了经开区。“从2002年中厂房打桩开始建设,到2003年第一季度第一台电脑完成出厂,我们仅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这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不管是日本松下、英国联合饼干、美国眼力健等国际企业,还是国内的娃哈哈、中策橡胶等企业,都陆续扎根经开区。

根据统计数据,1994年经开区工业产值为7000万元,1995年达到3亿元,至1998年开始突破100亿元,2003年时已经超过300亿元,2006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

优化,让产业聚成塔

“什么产业都有,但却都不是最强的。我们意识到,守着原来的东西不变化是不行的。”董玮回忆。

在2004年经开区的工业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因为之前招引的企业每年都有五六十家可以达到产能。

虽然数字喜人,但大家意识到了一个新的问题——这里缺少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

一开始为了发展,经开区引进了许多企业。虽然门类广泛,但却找不出主导产业,也无法进一步形成集群。

怎么办?优化经济结构势在必行。

钱塘区委宣传部供图

2004年底,浙江召开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破解浙江发展瓶颈,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随后全省启动了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形态与亩均效益的全方位迭代升级。

“经开区是一块试验田,它的发展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起到探路的作用。”董玮说,当时经开区请来了科尔尼等世界级的咨询公司为区域发展做规划,最终确定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六个领域成为开发区工业的主导产业,并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虽然有了顶层规划,接下来就是一步步落地。

在董玮的印象里,最初的那些日子很艰难。“企业很多,但电力供应很紧张。”他说,那时很多企业一方面急着生产,但另一方面却因为停电,没法开展正常生产。

“当时的经济发展局只有10个人,其中负责工业的只有4个人。”董玮说,为了帮助企业渡过这一关,他们必须要摸清企业情况,定好保障优先级。

谁的生产线不能停产,谁的有应急订单要赶工,谁白天用电,谁晚上开工。在董玮的记忆中,加班到凌晨一两点钟是常有的事。

关关难过,关关过。

董玮说,“当时大家心中想的就是,既然有了目标,就必须全力以赴。”

钱塘区委宣传部供图

以生物医药为例,被确立为发展的主导产业后,当时董玮所在的经济发展局专门为相关的医药企业设置孵化器,进行培育,帮助企业发展。而在招商引资、政策以及资源支持方面也更加倾斜。

“生物医药也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我们是跟随国家发展的大势,另一方面我们要来探索自己怎么走在前列。” 董玮介绍说。

如今,位于钱塘区西北角的医药港已经是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集聚生物医药企业1600余家,默沙东、雅培、强生等全球10大医药企业有7家落户。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在董玮看来,生物医药产业能有现在的发展,跟当初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新起点,再出发

2020年4月,杭州市钱塘区正式设立,开启了从产业功能区向行政区、功能区“区政合一”迈进的新征程。

这片杭州东边的土地,再次开启发展的加速键。

钱塘区委宣传部供图

2022年,钱塘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500亿元,总量占杭州全市的20%,并形成了智能汽车及智能装备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生命健康、新材料、半导体3个500亿级产业集群。目前,钱塘已经集聚了1600余家外资企业,占杭州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世界500强企业累计投资项目达77个。

“虽然现阶段企业海外市场的拓展受到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影响,不过我们和其他部门协作,积极提振企业投资信心,为他们提供上门服务,解决他们的困难。”钱塘区经信局副局长裴益红说。

“当初选择这里,就是看中了这里的诚意和环境。现在证明,我们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玳能科技总务部部长范九感叹,当初周边的芦苇丛沙地已经演变为高楼群立,公司从笔记本电脑事业开始,逐渐导入了手机事业、车载事业、IOT事业、解决方案事业等,“我们也正在将更多更重要的事业投入到钱塘区来,有信心在这里做大做强。”

未来,钱塘将重点打造“医药港、智能车、芯智造”三大产业集群地标,力争到2025年,芯智造产业链核心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达500亿元,高端配套体系基本完备,千亿产业规模初步显现;生物医药产业链实现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00亿元,累计企业4000家;汽车产业链年产销整车60万辆以上,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知名汽车研发与制造创新高地。

30年光阴收获一串串春华秋实。在一次次突破自己后,我们所见的是钱塘把握一次次历史机遇,推动一轮轮创新发展。

曾经的辉煌不仅是定格的过去,只要结合上时代的脚步,就又会创造出新的奇迹。虽然30年时光匆匆,但钱塘的光荣与梦想在依然还在高高地飞翔。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